“大家多提建议,有什么难事都可以提出来。”
12月10日上午,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在北京市西城区椿树园街道办事处召开,西城区区长王少峰带着社会工委、新闻办等委办局的“一把手”走进社区。座谈会开始后,区长开门见山。
“我们社区有3栋周转楼,顶层时常漏雨,3年前才安上暖气,有的居民冬天家中才十几摄氏度,希望区里给想个解决办法。”来自宣武门外东大街社区的居民代表林苏先发言。
“我们会尽快找专家核定楼房性质,看是做保温加固改造,还是实施居民搬迁。”王少峰回应道,又转向各部门负责人说:“信息要及时传递给百姓,不能开完会就没信儿了。”
28岁的李顺来自安徽,现任琉璃厂西街泰文楼艺术馆经理,作为常住流动人口的代表,他对文化古街的发展一直有想法:“琉璃厂西街去年改造后机动车流量增加,乱停乱放问题严重,能不能将街道改为商业步行街?另外,西街东西部文化发展布局失衡,是否加大对西部文化单位的开发力度?”
“你的想法与区里不谋而合了,文保区是我们的财富,也是我们区的形象,区里也在研讨整改方案,科学制定文保区规划。”王少峰赞许道。
“社工都是清一色的娘子军啊!”听了半天会的记者有感而发。
“就这一点,我也有意见要提,我们这些老太太都骑不动社区配备的社工摩托车,还是多给配几个男社工吧。”一位社工代表的话引得众人哈哈大笑。
一上午过去,问题提了不少,区政府部门回应也颇多。就居民提出的问题,王少峰一一对分管负责人作了指示,并要求社工委督办,尽快拿出解决方案。
“百姓身边无小事。”王少峰总结说,“十八大提出要密切干群关系,将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。我们将定期走访各小区,急大家之所急,想大家之所想,让社情民意推进区里民生工作的开展。”
记者了解到,这样的居民代表座谈会西城区每月都会召开。自2011年11月以来,西城区区委书记、区长带头深入基层,建立了每月到一个街道召开“访民情、听民意、解民难”居民代表座谈会的长效机制。通过“访民情、听民意、解民难”这一工作载体,西城区共了解社情民意30000余条,解决和拿出解决方案的有28000余条。
(刊发于《经济日报》2012年12月14日一版)
●点评
用转作风精神报道转作风实践
经济日报社社长 徐如俊
《家门口的“办公会”》是一篇反映干部转作风的报道,有情有景,生动感人。同时,也是一篇体现记者转作风的佳作。细看文字,街道的情况,现场的氛围,全区的工作,都有恰当的表述。采写这样的报道,要有深入细致的采访作风,学得要深,想得要多,看得要全,问得要细;要有亲民为民的真情实感,懂得“为了谁、依靠谁、我是谁”,虚心拜群众为师,把自己的位置摆正。
当前,各地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,转作风、办实事,处处都有新气象、新面貌。新闻工作者应当顺应潮流,乘势而上,同干部群众一起转,与激情时代一起变,用转作风精神报道转作风实践,一定能够写出更多文风清新、群众欢迎的优秀作品。
●记者手记
让新闻报道为咱百姓“说事儿”
李春霞
看似不起眼的小事,在百姓心中可能就是绕不过的坎儿。在学习贯彻十八大专题采访过程中,记者对此感慨颇深。
事实上,上到街道文保单位的改造和商业步行街的开发,下至社区管道和供暖改造,以及社工人员的配备,老百姓心中都装着一杆秤。如何直观地了解百姓心中的想法?
在记者看来,北京市西城区访民情、听民意、解民难活动的开展为百姓参与社区事务,甚至整个区的经济发展打开了一扇窗户。区长亲临社区访民情,在决策次序上堪称一次回归——将政府办事作风从“自上而下”转变为“自下而上”。
在座谈会现场,记者发现,百姓没有将区长和各分管部门负责人当做“大人物”,而是倾心吐意的对象,尽管时值深冬,座谈会上依然人头攒动,居民代表们争相发言,气氛轻松。
根植基层沃土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。能有机会听百姓言家常、道民忧,观政府部门现场排忧解难,是记者之幸事,用百姓自己的话,为咱老百姓“说事儿”也是报社本次学习贯彻十八大采访活动的要义之一。
无论是领导干部转作风,还是新闻报道改文风,“从群众中来,再到群众中去”方是题中之义。